English

文盲农妇助夫办起农民图书馆

2000-06-22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在湖南省娄底市的冷水江市渣渡镇利民村,“利民村农民图书馆”的主人刘小玲和她的丈夫谢清明远近闻名。

刘小玲身材瘦弱、略显憔悴。她读书不多,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,操一口地道的山村土话,然而,就是她,用一条扁担,两个麻袋,从三湘四水挑回了一万多册图书,亲手创建了一个声播湖南的“农民图书馆”。

利民村周围山高沟长,僻远闭塞。谢清明是位嗜书如命的“土秀才”,在年轻的时候,他就有一个想法:如果有一块地方,让父老乡亲既能娱乐,又能丰富他们的知识,提高他们的素质该多好。谢清明把实现这一理想作为全部奋斗目标。

买下临街的门面房作馆址就花去了谢清明7万元钱,这还是他10多年办煤矿下煤窑积攒下来的血汗钱。他将剩余的1万元交给妻子。在他的设想中,要将这笔钱列为购书资金。然而,妻子的一番好心却打乱了谢清明的全盘计划。

刘小玲打心眼里支持丈夫的举动,并希望为丈夫多准备些钱买书。她背着丈夫,将一万元作为股金投入到一家锑矿厂,没料到不久锑品价格全线崩溃,一万元钱全部打了水漂。年过半百的谢清明见自己建图书馆的夙愿转眼落空,整日悲伤难禁,借酒消愁。刘小玲不知多少次以泪洗面,为自己的失误而深深自责。

一天,刘小玲从电视里看到了一则城里人送书下乡的新闻,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:何不进城募书!哪怕是不吃不喝掉几斤肉、不眠不睡脱几层皮,也要募起万册图书。

她的诚心感动了丈夫,几番思索,谢清明写了一封近千字的求援信。信中历陈利民村民缺乏科学之苦,精神生活贫乏的现状,表明了自己创办万册图书馆的心迹,呼吁社会各界予以帮助。

1995年12月20日,刘小玲装好求援信,拎起扁担出了门。五年来,她踏遍了湖南的10多个大小城市。每次外出募书,刘小玲都靠变卖粮油作物和家禽做盘缠,短则个把星期,多则一个月、两个月。每有所获,她就用那根扁担挑回一捆又一捆的图书,一点一点地将丈夫心底那个破碎的梦重新补缀起来。为节省那点少得可怜的盘缠,刘小玲几乎过着与流浪汉无异的生活。一次她募书回来,刚到家门口就昏倒了,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:“饭,我要饭,我两天多没吃东西了。”

说起募书的酸甜苦辣,刘小玲说,她苦累都不怕,但害怕别人的白眼和尖刻的侮辱。她满口土话,一副典型山村农妇打扮,时常被城里人当成收破烂的轰出门外。

当然,更多的时候她还是遇到了慷慨赠书的热心人。她至今仍念叨一位姓伍的老校长。老校长从自家书架上选出500多册适合农民兄弟阅读的图书,其中包括一套老人用了30多年的《辞海》,校长老伴真还有点舍不得。伍校长说:“农民办图书馆不容易,我们要用,以后可以再买。”站在一旁的刘小玲热泪盈眶。“他送了500多册图书给我,都是好书,有《曾国藩家书》、《左宗棠》、《四书五经》……”天知道,没什么文化的她怎么能信口报出长长一串书名。

1996年8月31日,“农民图书馆”正式开张,刘小玲家挤满了前来助兴道贺的乡亲。在一片爆竹声和赞扬声中,刘小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,在外募书所受的种种委屈辛酸也随之一起流淌而去。

她的动人事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和关注,她家的图书馆日渐充实,至今已有1.6万册藏书。

(《文化艺术报》2000.6.16陈光岳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